您所在位置:黄朝晖 > 新闻资讯 > 资讯内容

扫描二维码访问

企业家手机官网

萧山工业研究院:发展智能工业 促进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12-02-11     新闻来源:中国科学报

 

签约仪式现场

 

2011811日,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与杭州市萧山区共建的萧山工业研究院成立了。该工研院的发展愿景是:成为区域工业核心技术的源头,国家工业计算技术的引领者,国际一流的工业计算技术研究与应用机构。

 

萧山工研院的发展蓝图已经勾勒清晰。5年内,萧山工研院计划投入资金4亿元,规划建筑面积为6万平方米,建成1个以上国家级中心分中心;科研与工程应用技术人员规模达到200人以上,年培养工程硕士100人,培训技术人才上千人次;孵化、集聚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带动地方经济上百亿产值的增长。

 

萧山工研院将立足萧山、面向杭州、辐射浙江,通过5年的努力,争取建设成为3个一流:国内一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国内一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技术支撑平台,国内一流的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结合地方产业 开展项目合作

 

据悉,萧山工业研究院以“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为目标,定位于“发展智能工业,促进转型升级”区域技术应用合作服务。

 

其主营方向与未来建设蓝图将围绕“以工业计算体系结构为基础推动区域产业构建智能工业,集聚孵化发展智能型企业,力争成为我国工业计算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萧山工业研究院将围绕新一代工业智能终端与工业计算技术、高性能计算与云计算技术、数字娱乐技术(虚拟现实)等领域,为浙江省内相关行业共性与关键技术提供支撑,同时为本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工业电子信息技术服务支持,并建设相关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作为机制创新的一部分,萧山工研院成果转化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萧山工业研究院院长黄朝晖说,工研院不只是将计算所的成果带到浙江进行转化,更是带着技术与当地企业一起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业、行业的实际需求、企业资本与运营能力、研究所计算团队将紧密结合,确保成果进行实实在在的转化。

 

“我们是‘自带干粮’下企业的,”黄朝晖说,“要办两件事儿:一是企业解决不了的事儿;二是企业难以做到的事儿。”

 

萧山工研院办院原则是解放思想,协作共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工研院平台,开展多方合作,借助几年来与美国NI公司、德国3S软件公司、台湾台达公司、香港固高公司、深圳欧辰自动化公司等合作伙伴的战略合作经验,工研院能够更好地为萧山地区及杭州市企业转型升级服务。

 

筑巢引凤 培养人才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萧山工研院一成立就吸引了众多国内外高端人才的关注。一位在海外工作多年的萧山籍计算机专家与计算所取得了联系,表示希望能够回国并到工研院工作,为家乡的发展作出一份贡献。

 

截至目前,工研院已经引进8名副高以上人才,其中有“千人计划”专家及“百人计划”专家各一名;此外,特聘兼职研究员、教授10名,建成约50人的工程技术团队。2012年,工研院计划将再吸引10~15名副高以上人员,建成约100人的工程技术团队。

 

萧山工研院集聚人才也积极培养人才。目前已通过与计算所本部及周边高校开始联合培养工程硕士,尤其是工程技术人才和产业化人才;工研院还力争成为中科院研究生院在浙江的工程硕士培养点。同时,工研院积极开展面向产业的职业技术培训,2012年计划举办10期以上,针对企业家、企业中层、企业技术骨干、企业技术工人等开办免费职业技术培训。

 

中科院计算所原所长李国杰院士和萧山市副市长沈坚为工业研究院揭牌。(黄辛/摄影)

 

创新模式 孵化产业

 

“这几年实地调研企业,感触最深的就是企业把我们这些国字号的研究机构看作孙悟空,不管什么技术难题都希望我们能有办法替他们解决。企业的需求是非常急迫的!”黄朝晖说,“其实术业有专攻,未必我们能满足方方面面的需求。”

 

因而,面对企业殷切的希望,萧山工研院进一步创新了合作模式,通过与科学院兄弟院所结成联盟,与上海市3所重点高校达成在工研院下,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联盟杭州分中心,整合各个科研机构的力量,尽量能为服务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学科的技术支持,提升传统产业,培养新兴产业。合作模式是通过工研院平台调研了解企业技术需求,通过自身团队和兄弟院校的技术团队与技术资源解决企业问题,在解决企业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再通过企业的力量开展产业化,并在适当时机引入风险投资,保证项目的正常运作,保证合作各方的利益。

 

   据悉,目前萧山工研院有两个产业化项目已经引入风投,计划在近期正式启动。